
免疫性不育,是指患者生殖道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有抗生育免疫证据存在;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引起。近年对免疫因素的研究,认为主要有抗精子和抗卵透明带两种免疫性不育,由于目前对后者的研究尚少,故临床所指的免疫性不孕多半指的是抗精子免疫性不育。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反过来它也调节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形成了一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免疫性不育的病因病机是十分复杂的,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为妇产科的疑难病症之一。
中医典籍对本病缺乏明确记载,但可归属于不孕症范畴。近年来,一些中医学者借鉴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研究的理论观点,从中医角度出发,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虽然目前中医对于本病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我们认为现代医学的免疫学观点与中医学的“邪正相争”发病学说可能有密切关系。免疫性疾病可因为免疫缺陷、紊乱所致,这与中医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相吻合。产生免疫性不孕的原因首先是机体正气虚弱,其中尤以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为主,因肾主生殖而藏精,为孕育之本,肝藏血而肝肾同源,肝阴(血)与肾阴关系密切,肝肾阴虚火旺,则火热灼精,精血凝结,冲任不得相资而不能摄精成孕;脾肾阳(气)虚,冲任虚寒,不能暖宫摄精,精瘀内阻而不孕。病邪为经行、产后或人流刮宫术后,余血未净不慎交合,或房事不洁,感染邪毒,邪毒内侵,使胞宫、冲任损伤,邪毒或湿热与血相搏结,扰乱冲任、气血,而致不孕。综上所述,本病病因病机倾向于肾虚为本,瘀血、湿热(毒)为标。临床证型每多虚实夹杂,以肾虚为主,涉及肝、脾,其中以肾阴虚火旺为多见,夹瘀或夹湿(浊)为患。
免疫性不育的原因
第一是精液中的抗原和抗体。人类精液在室温中液化分离后,可分为澄清的精浆与沉淀的精子两部分,这两部分均含有多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的结构可发生改变成为抗原,这种抗原在人体内多达30多种,其中有些是精子的特异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影响精子的发育与成熟,形成不育。
第二是精子的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或抗原性改变了的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即机体对自身抗原能形成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自身组织如血清、精子等虽携带多种抗原,但因其效价很低,一般不会产生免疫应答,但自身耐受性遭到破坏或自身抗原性改变,或免疫活性细胞发生突变,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损伤。
第二生殖免疫系统的研究证实,血液与睾丸之间存在血睾屏障。血睾屏障一旦遭到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破坏后,精子抗原就会漏出,单核吞噬细胞进入睾丸或附睾,吞噬精子后,对精子的抗原进行消化处理,再将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产生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使睾丸、附睾、输精管等组织遭到破坏,引起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导致不育。